您好,欢迎来到重庆城乡网! |
发布时间: | 2025/9/30 15:36:33 | 人气: | 21 |
玉米褐斑病是一种全球性玉米病害,在我国分布极为广泛。近年来,黄淮海夏玉米产区(包括江苏、山东、山西、河南、河北南部等地)的褐斑病发生态势日益严重,发病面积占比高达 50%~83.3%,部分严重田块的病株率甚至达到 100%。该病一般可造成 10% 左右的产量损失,严重时减产幅度超过 30%,已呈现出成为夏玉米产区主要病害的发展趋势。 二、病害典型识别玉米褐斑病是一种全球性玉米病害,在我国分布极为广泛。近年来,黄淮海夏玉米产区(包括江苏、山东、山西、河南、河北南部等地)的褐斑病发生态势日益严重,发病面积占比高达 50%~83.3%,部分严重田块的病株率甚至达到 100%。该病一般可造成 10% 左右的产量损失,严重时减产幅度超过 30%,已呈现出成为夏玉米产区主要病害的发展趋势。
二、病害典型识别
玉米褐斑病主要危害叶片、叶鞘和茎秆,症状集中出现在玉米抽穗期至乳熟期,其识别特征具有明显针对性:
发病部位
病害先从顶部叶片尖端开始显现,在叶片与叶鞘的交接处病斑最为密集,且常呈成行分布。病斑形态初期病斑为浅黄色,逐渐转为褐色、红褐色或深褐色,呈圆形或椭圆形,直径约 1 毫米;病斑隆起部位附近的叶组织常发红,小病斑易相互汇集,严重时叶片局部甚至整叶布满病斑,叶鞘和叶脉上还会出现较大的褐色斑点。后期特征发病后期病斑表皮破裂,散出褐色粉状物,即病原菌的休眠孢子。
玉米褐斑病的病原菌为子囊菌类的玉蜀黍节壶菌,是专性寄生在玉米薄壁细胞内的真菌。其休眠孢子囊壁厚,呈近圆形、卵形或球形,颜色为黄褐色或褐色,膜厚且光滑,略扁平,带有囊盖。病原菌生长发育的最适温度为 23℃~30℃,当叶片表面形成水珠或出现连续 1~2 天的降雨时,有利于休眠孢子萌发。
病原菌以休眠孢子(囊)的形式在土壤或玉米病残体中越冬。次年玉米生长季节,休眠孢子借助气流和雨水传播至玉米植株上;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,孢子萌发产生大量游动孢子,游动孢子在叶片表面的水滴中移动,并形成侵染丝,通常在玉米喇叭口内侵染幼嫩组织。值得注意的是,休眠孢子囊在干燥土壤和病株残体中可存活 3 年以上。
玉米褐斑病的发生流行受品种特性、栽培管理及环境条件共同影响,核心因素如下:
品种特性
虽然玉米品种间整体抗病力无显著差异,但受害程度区别明显 —— 双亲含唐四平头遗传成分的品种(如沈单 16 号、陕单 911、豫玉 26 等)发病普遍较重。菌源与栽培田间菌源积累量大、种植密度过高、土壤肥力不足等,会增加发病风险;而合理的栽培管理可降低病害发生概率。环境条件连续降雨导致田间湿度偏高,是诱发病害流行的关键环境因素,可为孢子萌发、游动及侵染提供有利条件。在褐斑病发生较重的区域,优先选用抗病性突出的品种,从品种层面降低发病基础风险。
在病害发病初期及时开展药剂防治,推荐使用:
对叶片进行均匀喷雾,可有效控制病害扩展蔓延。
还没有对此评论! |
电话: |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|
电话: |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|
电话: |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|
电话: |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|
电话: |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|
电话: |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|
电话: |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|
电话: |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|
电话: |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|
电话: |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|